惠能大師偈選











 

一、無相頌


《壇經般若品》:「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二、見性偈(《機緣品》)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月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三、涅槃偈(《機緣品》)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自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四、真假動靜偈(《付囑品》)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五、自性真佛偈(《付囑品》)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婬性本是淨性因,除婬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t
回目錄

aul2u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ylib.com/sango/index.htm

諸葛亮(西元一八一~二三四年),字孔明,在魏、吳、蜀漢爭霸的三國時代,任蜀漢軍師,表現驚人。年僅二十七歲,就被劉備以「三顧茅蘆」之禮,請去當他的最高戰略顧問,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三分天下」之計,並且終生為這個目標,而東奔西走。西元二二一年,蜀漢建國,他就當了丞相,劉備死後,他輔佐劉襌,充實國力。西元二二七年,呈(出師表),從事北伐。六出祁山,宿願未成,於西元二三四年,和魏軍對峙中,死於五丈原。敵將司馬仲達,在蜀軍撤退後,巡視蜀軍的陣營,曾經嘆說:孔明實在是一個軍事奇才.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詩稱道說:「諸葛大名垂宇宙。」這句說的是諸葛亮一生的努力作為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對後世產生了深廣的影響,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景仰和崇敬。清初的果親王就是摘取杜甫的這句詩,以遒勁的筆力題寫下匾額「名垂宇宙」,至今還高懸於成都武候祠諸葛亮殿前正中門廊之上。

  儘管歷代統治者和人民群眾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諸葛亮在歷史上作出的貢獻。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諸葛亮忠貞冠世的高風亮節,和他那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唯其是這樣,儘管諸葛亮終生致力於謀求天下統一的事業未能成功,仍然受到了歷代人們極大的景慕與讚歎。恐怕和讚譽。沒有哪一位政治家或軍事家能夠像諸葛亮那樣,得到當世以及後世那麼多的褒揚和讚譽。從諸葛亮之死引起當時人們無限的悼念,以及其後一千多年間,不少地方先後為他建修祠廟的情況來看,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第一節生平背景

  中國有一句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意即:即使三個平庸的人,如果他們能同心協力進思廣益,必能提出比諸葛亮還高明的意見。這話把諸葛亮作為智群的標竿,亦可見諸葛亮在中嘯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諸葛亮字孔明,西元一八一年生於瑯邪郡陽都(即今山東省沂水縣),其先祖諸葛豐曾於東漢末年做過司隸校尉,父親名珪東漢末年曾任太山郡丞。諸葛亮生時母親便亡故,父親也在他十四歲時去世,其後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並隨即到荊州,不久叔父也逝世。諸葛亮乃在襄陽郊外一個隆中的地方,構築草廬,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其間曾結交博凌人崔州平,穎川人徐庶、石韜,江南人虛建四人,彼此時常來往,切磋學問,那時孔明常自喻為戰國的名相管仲和樂毅,心懷大志。

  孔明原以處亂世,不原出壁,而有「退隱、躬耕、養心、樂道」之心意,後經其老師酆欣勸導:「抱此材器而不拯救斯民,非仁者之志,然出處必以正。」於是決定出世拯救世民。

  諸葛亮成就其功業最初是由友人徐庶推薦的,徐庶向漢朝帝室後裔劉備推薦曰:「諸葛亮,乃潛於地下之臥龍,將軍願見他嗎?」劉備說:「倒想瞧瞧,能帶他來此嗎?」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將軍宜紆尊降貴,前往造訪。」於是,劉備三顧草廬,好不容易於第三次時得以見。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劉玄德(備)「三顧草廬」。

  劉備見到孔明即請教「拯厄運」之道,孔明亦獻出「天下三分之計」。諸葛亮首先分析形勢及地理,認荊州為想窺伺天下,用武的關鍵之樞,而當時據守的劉表是是庸碌無能之輩,這地方正是上天致送給的根據地;其次益州(今四川)四面環山,形勢險要,乃「天府之國」,而今守備之劉璋闇弱,不得民心。所以孔明曰:「如能跟有荊、益兩州之兵向宛、洛(南陽、洛陽進攻;將軍自身率益州部眾出秦州(漢中)。百姓豈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之理?果真如此,則大業可以復興了。)又曰:「將軍要想成功霸業,則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卻可佔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取中原。」

  劉備即延聘孔明為軍師,時劉備已四十九歲,諸葛亮才二十七年,初時,劉備以師父之禮待孔明,深為關羽和張飛所不滿,但劉備明白表示:得孔明,就如魚得水一樣。二人方得釋懷。

  西元二○八年曹操建立二支強大的軍隊,而以荊州的劉表、劉備為首要征伐目標,其次為江東的孫權。劉備為實現其「天四三分 之策,最重要的是要策動孫權與曹操對抗。孔明受命策動,當他見孫權後,認為此人相貌非凡,只可激,不可勸,這就是孔明訂下的計策。乙明乃以曹操威勢廣被四海,劉備已被逼走投無路,對此情勢下,若打算以吳、越的人力與曹操對抗,不如儘早與曹操斷交,採取戰爭姿態,如果不能如此,則何不從眾謀土的意見,按兵解甲,投降算了。現行之道。僅能德兩中擇其一,此外別無他法。孫權考慮再三,果然下決心抵抗曹操,並立即命令宿將周瑜率領水師,出陣迎戰曹操,乃有歷史有名的「赤壁之戰」的勝利」。

  其後劉備於二一四年攻陷益州的成都,掌握巴蜀,真正與曹操、孫權「三國料立」。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群臣擁戴下,於成都即位,號稱「蜀漢」,孔明亦被任命為宰相。可惜此劉備堅持要東征以報其盟弟關羽為孫權所害之仇,時又聞狂飛為孫權部下所暗殺,在此不利情況下發兵,卻又為吳軍諸略戰法所陷,致失敗,逃回白帝城,二二三年劉備病逝於此,享年六十三歲。

  劉備死前即以其子劉禪平庸無能,而託笑於孔明,劉禪亦遵照父親的遺言,凡事聽從孔明的指示,而孔明輔佐劉後主,鞠躬盡瘁。

  劉備死後,孔明面臨的最大題是打倒曹操的魏國,達成漢室的中興,但是欲達成此目的,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和吳國的紛爭,另一是南方蠻族作亂。其中的與吳的聯盟,經孔明二次派鄧芝前往折衝,其關係獲改賴,合作終告實現。而平定南方蠻族的軍事行動則孔明於西元二二五年親征,終以「七擒七縱」的攻心戰術,使蠻族的首領虛獲表示:「公英明如神,南人從此不復反叛」,達到收攬人心,平定叛亂的目的。

  西元二二七年,孔明完成了作戰準備,集結了蜀漢的總兵力,又踏上北伐魏國的征途。臨出發前,呈奏劉禪一表,曰:「出師表」。明示何以北伐之因在於:「先帝創業未半,便中道崩殂,現在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時正是危急存亡之秋」。而其戰術部署,則為先將軍隊分為兩路。命趙雲、鄧芝二將於箕谷佈陣,其實此乃孔明苦心計劃的故佈疑陣。命令趙雲、鄧芝二將部署完後,復親率中心部隊,採迂迴戰術,向祁山前進。祁山是長安外圍的交通、軍事要地。此一高明的戰術,瞬間佔領了祁山,緊接著乘勝追擊,連續攻略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由於魏國低估了劉備死後蜀漢力量,以致遭受挫折而驚惶失措,魏明帝(魏國第三代)立即賦予部將張郃兵力五萬,前往迎擊孔明,與蜀漢軍的先頭部隊在街亭遭遇。但終因孔明起用馬謖不當,使用扭劣戰法,為魏軍所乘而喪失了街亭。連帶的佈陣於箕谷的趙雲、鄧芝的部隊也遭受魏軍的反擊,無功而退。例此,孔明不得不集中全軍,撤回漢中。後這位最受孔明器重的馬謖因圍教田令而為孔明下令處死,孔明亦因此自請處分,劉後主只好將孔明貶為右將軍。

西元二二八年冬此明再次舉兵北伐,以陳倉為目標,卻因兵糧補給不繼,不得不收兵而退,其後孔明檢應二次北代失敗的原因,主要在物資。於二三一年他再次舉邱以襲取祁山為目標,魏派司馬懿率領軍隊赴祁山救援。司馬懿以固守陣地不出戰之戰術對付期望速戰速決的孔明。迫使孔明之軍因糧食補給不繼,而收兵回師。不過在回師時,孔明早料司馬懿會乘機追擊,因此在撤退路上的小丘凌佈置伏兵,等張郃的軍隊一到,弓弩齊發,張郃的追兵陷於大亂,張郃的右膝亦被射中,悲慘的犧牲了。

西元二三四年,孔明第四次北伐舉兵十萬,改從斜谷出滑水象岸的武功,再西向佈陣五丈原,魏軍亦以司馬懿戰,同時亦採用不出戰 的持久戰略,孔明記取三次失敗經驗,在五丈原一面佈陣一面屯田生產,準備長期作戰,因此兩軍對峙百餘日,孔明此時則積勞成疾,於訂下撤退之計後,即與世長辭,時為西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享年五十四歲。

孔明死後,其撤退之計,仍予司馬懿相當的教訓,據「漢晉春秋」記載:當時蜀軍一撤兵,司馬懿即遣兵追擊,途中忽遇楊儀率軍豎旗鳴鼓反擊過來。「那誕說,是受孔明驥了嗎?」司馬懿大為驚惶倉忙退兵,蜀漢軍遂乘機悠然離去。於是「死諸葛亮嚇走司馬懿」一語傳頌一時。有人將此事告司馬懿,他苦笑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

第二節重要戰役概述

一、赤壁之戰

(一)曹操南下荊州

建安十三年(二○八年)春正月,曹操一回到鄴城,就在玄武池習練水軍,加緊籌措南征。這時曹操經過北征三郡烏桓(遼西、遼東、右北平,即今河已已部與遼寧西部一帶),徹底掃除袁氏集團殘餘勢力之後,進入了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此誠額可與爭鋒」的全盛時期。

到了這年六月間,曹操授意朝近表彰他統一中原的功績,「罷三公官(太尉、司徒、司空),置丞相」,恢復西漢勸的丞相制度,以他為為丞相,總攬朝政。曹操一方面加強他對朝近的控制權力,用崔琰、毛玠作他的助手,整頓吏治,大量選拔「清正之土」出來做官。司馬懿就是這時被曹操徵辟為丞相府文學掾的,與此同時,曹操對關中割據勢力極不放心,他派張既游說馬騰到許昌做了衛尉後,才稍為心安。

這年七月,曹操擔心劉表死後,荊州落入孫權之手,或為劉備坐得。他在安排好朝中大事之後,就迫不及待地統兵南下了。臨行前,曹操問計於荀彧獻策說:「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意。」看來,曹操這次南進的勢頓,兵鋒甚說,取道宛城(南陽郡治,成河南南陽市)、葉關(屬南陽郡),以輕軍在前,大軍繼後,掩其不意,攻其不備。可是,就在曹操先頭部隊剛出發不久,八月間劉表就病死了。

劉表一死,蔡夫人等立即就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在曹操大軍壓坑的緊急關頭,荊州大將蒯越和謀士傅巽等人苦勸劉琮師降曹操。劉琮開被還想「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等到九月曹軍進至新野,劉琮深感自危,他就接受了傅巽當時對荊州時局和對他自身處境的一番分析:若用劉備去抵禦曹操,佚若不勝,後果將不堪設想;假若劉備能抗得住曹操,「則備不為將軍(指劉琮)下也」,荊州也會被劉備奪去。於是,劉琮就背著劉備,派人到新野去向曹操請降。

這時,屯兵樊城的劉備,既不知道劉表病死,也不知道劉琮已向曹操納降,「久之乃覺」,立刻派遣心腹去向劉琮問個明白。劉琮眼看再也隱瞞不住了,乾脆派屬官儒士宋忠去向劉備「宣旨」,命令劉備向曹操投降。宋忠至樊城,剛把劉琮的命令傳達完,忽然得到曹操大軍已進抵宛城的報告,劉備怒不可遏,唰地拔出佩刀,指著宋忠斥責說:「即使砍下你的腦袋,也不足解我心中之恨,亦顯得大丈夫事到臨頭沒有能耐,拿汝等庸碌之輩消氣!」把手一揮,宋忠抱頭而去。

宋忠去後,劉備立刻與諸葛亮、徐庶等商議,決定從樊城撤退,速保江凌。過襄陽時,諸葛亮勸說劉備,若乘勢進攻劉琮,「荊州可有」。劉備想到劉表病重時,他在床前和劉表說的話,不禁長歎一聲,搖了搖頭,說:「吾不忍也。」於是他駐馬呼劉琮問話,劉琮懼不敢見。劉備只得轉向襄陽城東,拜辭劉表墓,「涕泣而去」。這時,劉琮左右及荊州百姓紛紛追隨劉備南行。

到了當陽(今湖北當陽縣東),劉備這支軍隊和百姓相雜的隊伍,浩浩蕩蕩,人數竟增至十餘萬之多,輜重車達數千輛,道路擁塞,一天才走十多里。諸葛亮眼看這麼疲疲沓沓地撤退實在太危險了,他和劉備商之後,決定派遣關羽率領水軍,乘船數百艘,從水路先趕往江凌去。可是這樣下去還是不行,有人向劉備分析當時的情況,認為雖擁有大量部眾,但真正能上陣打仗的披甲戰士不多,若曹兵大隊擁來,如何能抵擋得住,因此勸說劉備「宜速行保江凌」要緊。劉備聽了,連連搖頭,不勝感慨地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這固然反暈了劉備在事業上重視民心的可貴品德,但從當時的形勢對劉備來說,確實是非常險惡的。

曹操在新野接受了劉琮的投降之後,聽到劉備向江凌撤退的消息,心中甚為不安,他既擔心江凌這個長江邊上的荊州戰略要地為劉備所據;更害怕劉表過去貯存在江凌的大批軍樲糧食用來武裝劉備新近收編的龐大軍隊。這樣一來,就會使整個戰局向著不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因此,曹操拋開輜重中輛,率輕軍趕到襄陽。一到襄陽,得知劉備早此從襄陽過去了。於是曹操親自率領「精騎」五千,以一日一夜行三百里急追劉備,終於在當陽縣東邊的長版地方追上了。

劉備的隊伍被曹操的騎兵一衝,頓時大亂。這時劉備連妻子也顧不上了,急忙和諸葛亮等率領親隨數十騎向側面漢水邊奔走,去會合關羽水軍,留下張飛領二十騎拒後。曹軍追至,張飛據水斷橋,瞋目標矛吼道:「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見張飛如此氣概,又聞張飛威名,大家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沒有一個人敢上前去。這就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上大加渲染的「張翼(益)德大鬧長版橋」的故事。其實,張飛當時也只不過是以「決死」之勇,逞一時之威,鎮懾住了敵方,但並不能持久,所以他「據水斷橋」,很很就追隨劉備去了。

當陽這一仗,曹操不僅「大獲其人眾輜重」,劉備的兩個女兒也被曹操部將曹純虜獲了。劉備的甘夫人和一歲的弱子阿斗,賴趙雲保護,「皆得免難」。徐庶因母親被曹軍擄去,他來向劉備辭行,用手指著自己的心對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當時劉備、諸葛亮心情固然十分惋惜,但也找不出理由來挽留徐庶,只好和他依依惜別了。顯然這和小說上徐庶之母被曹操劫至許昌,程昱倫造徐母之書召徐庶去劉歸曹,徐庶離開劉備時「走馬薦諸葛」的故事迥然不同。

劉備、諸葛亮和徐庶惜別後,急奔漢津口與關羽水軍會合,渡過漢水,又與從江夏趕來接應的劉琦軍遇合。這時,劉備只得放棄退守江陵的計劃,和關羽、劉琦一同退往夏口。到夏口後,劉備軍隊只剩下關羽水軍一萬和劉琦江夏軍萬餘人了。與此同時,曹操順利南進至江陵,佔領了這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戰略要地,又取得大量軍械裝備,一時軍威大盛。從佔領江陵到這年冬天東下擊討劉備的這期間,曹操在加緊進行軍事部署的同時,積極從事鞏固對荊州的新統治權。

曹操因劉琮之降,劉備又在當陽被擊潰,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兵不血刃,就把長江以北的南陽、章陵(郡治章凌,在今湖北棗陽縣東)、江夏、南郡(郡治江陵,在今湖北江陵)等荊州四郡佔領了。佔領江陵之後,立刻又派零凌人劉巴過江去「招納」長沙(郡治臨湘,在今湖南長沙縣南)、零陵(郡治泉陵,在今湖南零陵縣北)、桂陽(郡治郴,在今湖南郴縣)等三郡。同時又委派京兆人金旋為武陵(治臨沅,在今湖南常德縣西)太守。自此,荊州八郡幾乎全部落入曹操之手。曹操為表彰荊州「服從之功」,任劉琮為青州刺史,封列候。劉琮以,「蒯越等候者十五人」。收編荊州降軍七、八萬人,得水軍「艨艟鬥艦」一千多艘。這時,遠在西屬的益州牧劉璋也向曹操表示臣服,「始受徵役,遣兵給軍」,給曹操提供兵餉。

到這個時候,曹操在江陵真驕矜自得,滿以為可以沿江東下,一舉而擊盪劉備,進而威逼江東,使孫權俯首聽命了。於是,曹操躊躇滿志地給孫權送去了一封信,信中稱說:近奉辭伐罪,旄糜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顯然,曹操這封書信的用意,無非是想威嚇孫權效法劉琮,儘早向他投降。當時擁兵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觀望成敗」的孫權正在和諸葛亮進行談判,一下接到曹操這封書信,不但孫權自己猶豫起來,心中甚為驚恐,而且「以書示群臣,莫不響震失色」。

當曹操大軍開始南下的時候,孫權就密切注視著戰局的發展。劉表一死,孫權立即採納魯肅「說(劉)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的建議,並派魯肅去荊州「弔二表子,且以觀變」。當魯肅至南郡,就聽說劉琮已舉州投降了曹操,劉備正倉皇南奔,魯肅迎至當陽長版,與劉備相見。魯肅代表孫權向劉備表示慰問,並「致殷勤之」。這時,魯肅試探地問劉備打算往哪裏去,劉備假意地回答,說他和蒼梧(今廣西梧州)太守吳巨是故交,準備去投奔吳巨。

魯肅坦率而又誠摯地對劉備說:「吳巨是個平庸的人,沒有多大能而耐,而且地方偏遠,行將被人吞併,您去投奔他真沒意思。我們的孫將軍,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東英豪莫不歸附於他,現在已據有六郡之地,向精糧足,足以成就功業。我為將軍考慮,莫若遣一心腹使者去和他結好,共濟大事,將軍以為如何?」

劉備聽了,心中大喜。魯肅這一番話,正說到他和諸葛亮的心坎上。劉備讚許地向身邊的諸葛亮點了點頭,意思是說:先生在隆中不是早就提出要與孫權聯合了嗎?現在正是時候了。

二)出使東吳

諸葛亮隨魯肅乘船來到柴桑。魯肅把他延請至賓館中暫歇,就先去向孫權復命。孫權聽說劉備派來諸葛亮共商大計,急於想了解曹操方面的情況,就叫魯肅即刻引請諸葛亮相見。

諸葛亮一見孫權,見他形貌奇偉,堂堂一表;而孫權審視諸葛亮,也覺得他年輕英俊,氣宇不凡。孫權亦早聞諸葛亮之名,寒暄兩句之後,就迫不及待地探問道:「今曹操勢大,劉豫州新敗,江東處此困境,足下有何良策賜教?」諸葛亮謙遜地笑了笑,又向魯肅點了點頭,就針對孫權思想上的疑團,從分析天下大勢著手,對孫權說道:「自從海內大亂以來,將軍起兵佔領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於漢南(漢水之南),與曹操並爭天下。而今,曹操在平定河北之後,乘勝南破荊州,致使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播遷至此,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重情況。」

諸葛亮說到這裏,看見孫權不動聲色地緊盯住他,便微微一笑,接著就說了下去:「情況如此緊迫,我請將軍根據自己的力量認真考慮一下:若是能以吳越之眾與曹操抗衡,不如趁早和他斷絕往來,爭取時間早定戰、守之策;若是不能這樣,那就只有投戈卸甲,也趁早去向曹操投降。可是現在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心卻隊豫不決,事急而不能斷。要是這樣,大禍不日就將臨頭了。」

孫權萬沒想到諸葛亮會這麼小看他,不禁生氣地反問說:「如你所言,劉豫州怎麼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旋即抓住孫權被刺激起來的情緒,理直氣壯地回答道:「漢初的田橫,不過是齊地的一個壯士,尚能守義不屈,何況劉豫州乃王室之後裔,英才蓋世,大家仰慕他如江河之歸大海,若真的大事不成,此乃天意,豈能屈從於曹操之下!」

孫權再也忍耐不住了,勃然變色地說:「我不能以江東之地,十萬兵眾,受制於曹操。我的決心下定了!」孫權話雖說得硬氣,但心上卻壓著一塊石頭,他很清楚江東的兵力,雖口稱十萬,恐怕連五萬也難湊合,而劉備剛剛吃了敗仗,又有何能耐呢?因此,他禁不住懷疑地對諸葛亮說:「固然非劉豫州莫可以抵曹操,但豫州新敗之後,又怎能去抗擊呢?」

於是諸葛亮滿懷信心,胸有成竹地向孫權具體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他首先向孫權交個底,說劉備雖敗於長板,但現在戰士陸續歸來的,以及關羽水軍,不下萬人;劉琦江夏之軍亦不下萬人,總共還有兩萬多生力軍。其次,他指出曹軍遠來疲弊,為了進行追擊「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現在已成「強弩之未」了,而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更是一大弱點。再其次,他指出荊州之民暫時歸附曹操,是迫於兵勢,並非心服。然後諸葛亮鼓勵孫權說:「今將軍如果能命猛將統邱數萬,與劉豫州同心協力,打敗曹操是自不待言的。曹軍一破,必定北還,這樣,荊州、江東不但都能安然保全,而且勢力還會大大增強。而成敗之機,就在今天了。」

當孫權舉棋未定時,魯肅說出了最使孫權感動的一番話,他說:「照我看來,眾人勸將軍投降,都是為著自已打算。比如我魯肅投降曹操,回到鄉里,品其名位,最低也可作一個下曹從事,乘牛車,有隨從,交游士林,悠閑自在,要是做官的話,或許還可以做到州郡之官。將軍您迎降曹操,能有我這樣自由自在嗎?我請求將軍早定大計,別再和那些沒骨氣的人糾纏了。」孫權聽後,不禁歎息道:「此天以卿賜我也。」魯肅立即向孫權建議,從鄱陽召回周瑜,和諸葛亮商議組今聯軍要緊。

當時孫權從他的地位出發,打心眼裏是不甘心投降曹操的,所以聽了魯肅的話,正中下懷,十分激動,他當即採納了魯肅的建議,沔人去鄱陽急召集文武群臣,再認真會商一次。

其實,周瑜一回柴桑,就從魯肅那裏了解到江東內部的情況,他在見過孫權之後,也感到很有必要統一一下認識。因此在會商之中,當周瑜聽了張昭、秦松等人重彈那番投降論調之後,再也忍耐不住了,他認為關鍵在於使孫權堅定信心,於是他對孫權說道:「曹操雖名為漢相,其實是個漢賊。以將軍英武雄才,秉承父兄之基業,據有江東,佔地數千里,兵精糧足,英雄樂建功對,正當縱橫天下,為漢朝除奸去暴。何況曹操自來送死,怎麼可以去迎降他呢?」

周瑜話到此間,看見孫權不住點頭,於是信心十足地提高聲音說道:「請將軍給我精兵數萬,進屯夏口,我一定為將蝻擊破曹操!」這時,孫權深為周瑜這一席豪言壯語所感染,毅然抽刀砍掉案桌一角,斬釘截鐵地說:「如敢有再言迎降曹操者,與此案同!」這一下,使得投降派一個個面面相覷,啞口無言了。東吳內部這一場或戰或降的爭論,至此結束了。

孫權決心下定後,孫、劉聯合抗曹的局面正式形成了。這一局面的出現,不能不歸功於諸葛亮、魯肅、周瑜的卓越識見。後來這場戰爭的實踐,又證明了他們當時的科學分析和論斷是十分正確的。

(三)赤壁鏖兵

曹操佔據江陵之初,就聽說劉備兵敗之後,去投奔東吳。這在曹操集團內部引起了一番爭論,不少的人認為孫權「必殺(劉)備」。這些人只看到孫、劉之間有矛盾的一面,而忽略了在大敵當前又有可能聯合的另一面。在這一點上,曹操的謀士程昱可謂慧眼獨具,比誰都看得清楚,他認為:曹公南下荊州,威震江東,孫權雖有謀略,「不能獨當」; 劉備早有「英名」,而他手下的關羽、張飛又「皆萬人敵」,孫權必定「資之以禦我」,豈可「得而殺也」。

按理說,程昱之見,在當時至少應當提醒曹操對孫、劉結盟的可能性引起警惕。可是,曹操大概由於勝利來得太快,因戰勝而驕,既不把屯兵樊口的劉備當一回事,也不把擁兵柴桑的孫權放在眼裏。在他給孫權送去那封「會獵於吳」的書信之後,或許他還相信孫權會殺劉備以邀功,步劉琮之後塵,舉江東以投順。

當然,雄才大略的曹操,絕不會消極地坐等孫權來投降的。他在對孫權進行政治訛詐的同時,也開始積極地做軍事進攻的一切準備,萬一孫權置之不理,就乘勢東下,擒劉備,敗孫權,務收江南而後快。

就在曹操「欲順江東下」的時候,謀士賈詡勸諫他說:「明公破滅袁氏之後,現在又佔領荊州,威名遠揚,軍勢大盛;若能以荊州之富饒,安撫百姓,使之休養生息,用不著多久,也不必興師動眾,孫權就會納土歸降的。」賈詡之諫,不用說是從長遠的利益來為曹操著想的。而曹操卻著眼於眼前的現實,要是不解決劉備、收服江南,荊州又如何能安?況且馬超、韓遂「尚狼顧關右」,他也不能老是「安坐郢都以威懷吳會」,更何況曹操正因孫權竟敢藐視他而不予理會,必欲踏平江南才能解恨。而在軍事上,也經過差不多近兩、三個月的準備,一切佈置就緒,可以說箭已上弦,不得不發了。曹操當時正在火頭上,賈詡的話如何聽得進去。

曹操冒著嚴寒,親統大軍從江凌順流東下,進至赤壁(今湖北蒲坼縣境,在長江南岸),就和孫、劉聯軍相遇。初交鋒,曹軍就吃了敗仗,退守江北的烏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這時,曹軍確如諸葛亮、周瑜所預料的那樣,既遠來疲憊,不習水戰;又由於不服水土,已生疾病。而曹操還鑒於北方軍隊經受不住江上風浪的顛簸,自作聰明把戰船頭尾相互鎖連起來。這雖然減少了因船身搖晃而使北軍暈船嘔吐的現象,但卻因此而給聯軍以可乘之機。首先,周瑜部將黃蓋籍計說:「現在敵眾我寡,難以持久。今觀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真是天賜良機,正好施用火攻之法取勝他們。」

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又具體商討了如何接觸曹軍戰船的作戰方案。決定把這個任務交給黃蓋去執行。辦法是:使黃蓋派人送書給曹操,詐稱投降;待與曹操約定刺降時間之後,由黃蓋率船前去「投降」。當接近曹軍戰船的時候,便縱火焚燒,然後揮兵大進,一戰成功。

曹操接到黃蓋派人送去的「降書」,上面寫著:

蓋受孫氏厚恩,常為將帥,見遇不薄。然顧天下事有大勢,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魯肅偏懷淺戇,意未解耳。今日歸命,是其實計。瑜所督領,自易摧破。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曹操反覆細審書意,從他自下荊州,送書孫權,也得知江東主張投降的人不少,黃蓋書中所稱「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豈不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嗎!因而曹操對黃蓋這封降書也就不加懷疑,而且對黃蓋在書中表示「交鋒之日」,願為「前部」,又說「效命在近」,還十分讚賞。於是,曹操特別召見下書之人,經過一番「密問」之後,叫他帶話給黃蓋:「若黃將軍果能如,朝廷當授以爵賞,不用說要超過這前後所有來投順的人。」然後又具體約定了黃蓋來降的時間和暗號。

臨戰之日,黃蓋按周瑜的佈置,用艨艟鬥艦數十艘,滿載乾柴乾草,並灌以膏油,下用帷幕裏覆,上建旗審遮掩。又預備了輕快、便的「走舸」,各繫於大船之後。這天確有東南風,是否天《演義》中所說為諸葛亮所「借」,或是諸葛亮當時觀察天氣而預先測定的,查無史據。不管怎樣,當天黃蓋趁「東南風急」,以十船領先,一過江心,揚帆行駛如飛,同時令軍士齊聲高呼:「黃蓋來降!」曹軍將士紛紛擁出寨門,「延頸觀望,指言蓋降」。當船快接近曹軍水寨時,黃蓋命放開走舸,同時發火,火借風威,風助火勢,曹軍水寨頓時「煙炎張天」,並延及岸上營寨,曹軍人馬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劉備、周瑜等一見北岸火起,立刻率領輕銳水軍戰艦,擂鼓繼進,猛殺過來,曹軍大敗,「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就在聯軍人人奮勇,個個當先,追殺曹軍之時,黃蓋不幸中箭落水,為吳兵救起,匆忙之中沒有認出的黃蓋,把他置於一旁。黃蓋看見吳將韓當到來,強自呼喚,韓當一見,原來是首立大功的黃老將軍,不禁為之下淚,馬上派人把他送回大營去。

曹操冒煙突火,急忙率領敗殘人馬,取道華容(今湖北監利縣西北),從陸路往江凌奔逃。這時,曹操忽然想起沿江還停留著不少船艦軍資,立即派人去江邊放火燒掉,以免落入孫、劉之手。後來曹操回顧這次敗逃時的狼狽情形,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也多少反映了當時曹操在敗逃慌亂之中,還能沉著鎮定的指揮撤退。

赤壁大戰是漢末三國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又一次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次大戰,孫、劉聯軍以五萬兵力大破曹軍二十多萬,迫使曹操兵敗北還。這一戰役的勝利,證明了諸葛亮在隆中的戰略規劃中聯孫策略的正確。這次大戰的結果,初步決定了曹、孫、劉三定分立的形勢,正如諸葛亮說孫權時所預料的,「鼎足之形成矣」。

資料來源:http://www2.fjtc.edu.tw/mio/Strategic/Leader/zlla.htm

aul2u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恐怖的電話聲


A.B.C.D四人去玩,
因為太晚了,所以就找一間旅館住,
老闆跟他們說房間都客滿了,
只剩下一間以前有死過人的房間,
四人就在那討論,
因為路不熟且太晚了,所以就將就將就,
老闆強調:裡面的電話一定不可以撥123456789!他們說好以後老闆就離開了,
A說好無聊我門來玩,如果輸了就去打123456789...,
猜拳B輸就打了,忽然電話傳來一陣女生就暈了,
又猜拳..結果C輸了,C拿起電話打了之後,一樣聽到女聲就暈了過去,
後來A輸了,A也撥起了123456789之後,
你知道點話裡面說什麼話ㄇ?

「對不起,你撥的電話是空號,請查明後在撥,謝謝!」


 




墾丁街 恆春鎮 船帆石 鵝鸞鼻 南灣 西半島 大光 滿洲 四重溪
















按此列印本頁地圖---> 最近更新日期2006年06月15日



悠遊墾丁  http://uukt.idv.tw 著作權聲明  © 1998 - 2006  UUKT  All Rights Reserved.





aul2u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