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經 - 配樂國語讀誦





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http://i20.photobucket.com/albums/b224/kay528yak/BuddhistRelics1.jpg













~~~~~~~~~~~ 




















 首頁 -> 旅遊 -> 山河攬勝 -> 中國名山















 















普陀山









06/04/2004/13:06
華夏經緯網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裏的蓮花洋中,是浙江省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與著名的沈家門漁港隔海相望。島呈狹長形,南北縱長8.6公里,東西橫寬3.5公里,面積12.76平方公里。最高山峰為佛頂山,海拔約290米,有石階1088級。全島最東為青鼓壘,最西為風洞嘴,最南為南天門,最北為伏龍山。島上風光旖旎,峰巒鬱翠,洞岩奇異,古剎古庵遍佈;海岸金沙蓋地、礁石嶙峋;目眺重洋,四時景變,崇岩曲澗,雲蒸霞蔚,晨昏各異,確為"縹海雲飛海上山,石林水府無塵寰"的一個海天佛國。



    普陀山現開放的著名寺院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禪寺及大乘、梅福、紫竹林、楊枝等30余處禪院。一年四季,香火興旺,遊人不斷。香會期間名寺院香煙繚繞,拜佛誦經,通宵達旦,海內外的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洞、亭、橋、池、泉、碑、石等古跡和景點比比皆是,自然與人文相映成趣,梵音共濤聲交相融合。
 
普陀山十二景


蓮洋午渡 


    蓮洋就是蓮花洋,位於舟山本島與普陀山之間,北接黃大洋,南為普沈水道。"蓮洋"以日本人欲迎觀音像回國,海生鐵蓮花阻渡的傳說得名。清康熙《定海縣誌》轉引《普陀志》雲:"宋元豐中,倭夷入貢,見大士靈異,欲載至本國,海生鐵蓮花,舟不能行,倭懼而還之,得名以此。"
   
    蓮花洋是登普陀山進香的必由航路。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趕上午潮,就能見到洋面波濤微聳,狀似千朵萬朵蓮花隨風起伏,令人心曠神怡,聯想翩翩。這就是你來遊普陀山所見到的第一景--蓮洋午渡。當然,如遇到大風天,這裡則是波翻盈尺,驚濤駭浪,是另一番極為壯觀的景色。但是蓮花洋多數的日子是風平浪靜的,旅客盡可以在航船上安詳地放眼蓮花洋上的美景,這時也許你會萌發起一種即將登上佛教聖地的清穆心情。  


短姑聖跡 


     進了佛國山門,往東南約300米處,便是短姑道頭。此地舊時原為海灘,灘上有"闊十余米,長百來米,小石自相零附,兩側錯列巨細不一形狀各異的岩石",有些石上鐫有"短姑聖跡"等字樣,出沒于潮汐浪濤之中,成為舊時的天然船埠。
   
    相傳有姑嫂倆發願禮佛,幾年後湊資買船,渡蓮洋朝山進香,船剛泊道頭,不巧小姑"天癸"來潮,自愧不潔,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無福朝聖,遂囑其在小舟中候她,獨自悵然進山拜佛去了。不想時近晌午,潮水大漲,小舟與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饑不得食,甚為納悶。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持食盒至岸,邊向潮水裏投下一些石塊,邊踩著這些石塊徑直來到小姑舟中,說是她嫂托她捎來的,放下食盒,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問及前事,嫂愕然,忽然記起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裙濕著一片,心裏頓有所悟,以為這是觀世音菩薩所為,忙不迭又進山到觀音面前叩拜去了。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道頭旁自相零附出沒于潮水中的石塊,傳說是大士送食時投向潮水裏用以踩腳的石塊,遂被稱作"短姑聖跡"。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余、蓮禪二僧因潮落潮漲,往來船隻靠岸不便,遂募資用巨石壘成長達100米,寬8米的石條道頭。在未建普陀山客運碼頭之前,凡前來普陀山參禮進香、攬勝觀光者,都得由此登岸。現今雖然有了客運碼頭,但遊客仍綿戀著這個入普陀名山的第一處勝境。 
 
梅灣春曉 


    梅彎春曉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稱梅岑,因西漢梅福曾來煉丹而得名。習慣上稱梅岑峰以南,梅福庵附近的山灣為梅灣,又呼作前灣。據傳此地多野梅,庵、篷僧眾又多好養梅怡生。每當早春季節,春回大地,遍山野梅,香滿山谷,青山綠樹,襯映著點點紅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譽之為"海上羅浮"。在這個季節,每當天晴無風時日,佇立西山巔,遠眺蓮花洋,只見漁舟競發,鷗鳥翔集,海中波濤,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層層疊翠,美不勝言。若在月夜,則疏枝淡月,島礁朦朧,幽香撲鼻,更為令人陶醉。明朝詩人屠隆作《梅灣春曉》詩云:"梅尉丹爐火不溫,疏枝淡月島煙昏。只悉海叟吹龍笛,顛落羅浮萬樹魂。" 
 
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說的是磐陀石一帶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而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余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懸于一石之上。相傳曾有人牽線橫割而過,由此可以證明兩石並未相接,但以後試者皆未成功。磐陀石險如滾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會擔心一陣大風,將上面巨石吹滾下來。但卻安穩如盤,億載未動,萬劫不搖。磐陀石頂巔平坦,常見有二三十個遊客在其頂上嬉戲,它卻紋絲不動,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大奇觀。
   
    磬陀石相傳是觀音大士說法處,石上有"磐陀石"(候繼高書)、"大士說法處"、"金剛寶石"、"西天"、"天下第一石"等題刻。磐陀石上鑿有石階,可緣梯而上到石頂。每當夕陽西下,石披金裝,燦然生輝,人們如能在此時登上石頂,環眺大海,洋洋大觀,景色壯奇,"磐陀夕照",便成為普陀山之一大奇觀。   
 
蓮池夜月 



   "蓮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池在普濟寺山門前,也稱"放生池"、"蓮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後植蓮花,即稱"蓮花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現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積約十五畝,始建於明代。池上築有三座石橋,中間一座稱平橋,北接普濟寺中山門,中有八角亭,南銜禦碑亭,將池一分為二,成為東西蓮花池。池周圍設有古色古香的石雕欄。
   
    蓮花池三面環山,四週古樟參天,池水為山泉所積,清瑩如玉。每當盛夏之際,池中荷葉田田,蓮花亭亭,襯映著古樹、梵宇、拱橋、寶塔倒影,構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圖畫。夏日月夜到此,或風靜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風徐徐,荷香襲人,更是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連忘返。     
 
法華靈洞  


    在幾寶嶺東天門下。出洪筏房左拐登小徑拾級而上,過芳草茅篷(現為民房),便是普陀十二勝景之一的"法華靈洞"。這裡方圓巨石自相壘架,形成洞穴數十處:有的嵌空刻露,傴行可過;有的寬廣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豐下削,泉涓漓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雖多,層復出奇,唯此洞為最,洞外有"青天福地"、"普陀岩"、"東南天柱"等題刻。
   
    遊普陀山不可忽略法華洞的奇特景觀。前人認為即使選景,法華也屬佳境,如明洪陳斌詩云:"遊山須選峰,峰峰必造極。試問何處佳,法華最奇特。" 
 
古洞潮音 



    潮音洞在島東南紫竹林庵前,不肯去觀音院下入海處。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余米。此處海岸曲折往復,怪岩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書"潮音洞"勒于洞壁。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若遇大風天,浪花飛濺,浪沫直衝"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內七彩虹霓幻現,令人嘆為奇觀。 
 
朝陽涌日



    過仙人井,登幾寶嶺東望,見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舉目,眺望東海,此即為象岩。象岩上側,猶有馴服似兔的兔岩。象岩以東臨海處,復道轉折,層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廣不逾丈,卻幽邃窈冥。洞外巨石參差,積疊入海。洞面朝東洋,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每當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景色壯麗,堪嘆觀止。旭日"巨若車輪,赤若丹沙,忽從海底涌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所以人們給它起名為"朝陽洞",並把"朝陽涌日"列為普陀十二景之一。
   
    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好去處。朝陽洞上原有朝陽庵,據書載,身處此庵,浪濤轟鳴其下,如千百種音樂交響迭奏,別有情趣。朝陽洞毀於民國初年,1992年在原址修建觀日閣、攬霞亭、六觀亭等,並附設有茶室、購物商場。古色古香的觀日閣,又稱朝陽閣,建在朝陽洞之西上方,瀕臨瀚海,飛檐翹角,金碧輝煌。閣高18米,長寬各12米,依山起勢,蔚為壯觀。閣內分上中下三層,設購物、休息、觀海三個大廳,周壁陳列"三十三觀音"畫像,線條流暢,形象生動。中下二層設根雕藝術館,展示大、小根雕觀音佛像百餘尊,為海天佛國新增一獨特景觀。登閣觀日出,眺望東海,更是景上有景。
   
    攬霞亭又稱朝陽亭,建在朝陽洞左平臺上,近崖瀕海,每當旭日東昇,霞光輝映,景色奇麗。
 
千步金沙 



    千步金沙習稱千步沙,在普陀山的東部海岸,南起幾寶嶺北,東北至望海亭。普陀山東側的一條循山道路名"玉堂街",街右沿海即為千步沙,南面過朝陽洞為百步沙。千步沙長1270余米,故此得名。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凈鬆軟,寬坦軟美,猶如鋪茵設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處海浪日夜拍岸,濤聲不絕。浪潮嬉沙,來如飛瀑,止如曳練。每遇大風激浪,則又轟雷崩雪,動人心魄。倏忽之際,詭異無常,奇特景觀,不可名狀。千步沙沙坡平緩,海面開闊,且水中無亂石暗礁,如在夏日裏來的遊客,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景觀。
   
    千步金沙並不只是白天很美,每臨月夜,嬋娟緩移,清風習習,濤聲時發,其清穆景色更為詩意盎然。故有人曾將其與壯麗的朝陽涌日,合稱普陀山雙絕。 
 
光熙雪霽 


    光熙峰在佛頂山東南,一名"蓮石花"、又名"石屋"。從遠處望去,翠綠叢中,峰石聳秀,似蓮花,如白雪積峰。
   
    "光熙雪霽"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後景色,為普陀十二大景觀之一。普陀山難得下雪,冬天顯得寧靜而奇妙。但如果你運氣好,趕上一場大雪,登上佛頂山,俯瞰光熙峰,猶如碧玉塑就,銀裝素裹,千樹萬樹梨花開,山色混一,海天低與冬雲齊平。此時此景,你會覺得猶如身臨潔白無垢的佛國凈土,舒暢無比。
   
    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見到的,但普陀是佛家聖地,佛門弟子常來常往,或常往靜修,就有緣賞識普陀山的"雪霽"風光。 
    
茶山夙霧 


    茶山位於佛頂山後,自北而西,蜿蜓綿亙。山勢崆曠,中多溪澗。據中載,此處歷產茶茗,山上僧人每每于穀雨前採摘,藥用價值較高,可治血痢肺癰。山上還生長山茶花樹,樹高數丈,每到冬春之交,丹葩被谷,璨若珊瑚林,別是一番景致。茶山多霧,白色的雲霧常自得地隨風浮蕩,所到之處無不為佛國山川添色。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樹林夙霧繚繞,如絲似縷,如夢如幻,令人遐思無限。     
 
天門清梵 


    天門清梵,說的是普陀山最東端梵音洞的景觀。從法雨寺經飛沙岙,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鼓壘山。青鼓壘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為驚濤拍崖,潮聲撼洞,晝夜轟響,宛如擂鼓,故又稱"驚鼓擂"。在青鼓壘山東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若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習稱梵音洞。在普陀山眾多歷來被人們嘆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薄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
   
    梵音洞山色清黔,蒼崖兀起,距崖頂數丈的洞腰部,中嵌橫石如橋,宛如一顆含在蒼龍口中的寶玉。兩陡壁間架有石臺,臺上築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凡欲觀覽梵音洞者,先要從崖頂迂迴順著石階而下,然後來到觀佛閣。據傳在這裡觀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隨看隨變,極其奇異。此地又為梵音洞觀潮最佳處,佛閣下曲窟通大海,海潮入洞,拍崖濤聲如萬馬奔騰,如龍吟虎嘯,日夜不絕,聞之者無不驚心動魄。佛家信眾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見到觀世音菩薩的現身法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御書"梵音洞"額賜挂於此處。


  




【  發表感言  】【 關閉窗口







【 相關報道 】







 




























 首頁 -> 旅遊 -> 山河攬勝 -> 中國名山















 















峨眉山









06/03/2004/14:14
華夏經緯網






    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處。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在我國的遊覽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說是最高的一個,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次峰金頂海拔3075米,三峰千佛頂海拔3046米。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長久以來,峨眉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跡而聞名於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麗。其山脈綿亙曲折、千岩萬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


    峨眉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總稱。山勢逶迤,大峨和二峨兩山遠望宛若秀眉一對, “如螓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艷”而得名。人們通常說的峨眉山大多指的是大峨山,山體有古生代花崗岩、變質岩構成,頂部有大面積玄武岩覆蓋。峨眉山介於大涼山和邛郲山之間,地質上屬於“峨眉斷塊帶”,懸崖峭壁很多。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山體經風化、剝蝕、冰川、流水等自然力的雕塑,才逐漸演變成今日峰巒奇絕、千姿百態的名山。


    由於山上山下氣溫懸殊較大,從山下到山頂氣溫相差約15°C。這種自然環境為各種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山上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茂密的山林,多樣的樹種,到處都是翠綠、碧綠、墨綠的樹葉,使山埋藏在厚厚的綠葉之中。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山勢的不同,加上古木參天,流泉飛瀑,以及陰、晴、風、雨、雲、霧、霜、雪的喧染,使峨眉山的景色更加清幽,風景獨秀。


    1996年12月峨眉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峨眉山主要景點
 
金頂 


    海拔3077米。是峨眉遊山的終點,由洗象池上行5公里,經過登金頂最長最後的一道有2380余石級的險坡——七里坡,再經接引殿即至。
   
    金頂上有正殿,古名華藏寺。華藏寺始建于晉漢時期,當時,稱普光殿,後改名為元相殿,又稱“銅殿”。因其殿頂鎏金,瓦、柱、門、窗皆為銅中摻金建造,在陽光下金光閃閃而得名“金頂”。華藏寺側為臥雲庵,庵左為睹光臺。華藏寺後是斷岩720米,峭絕如削,這裡遙對西康雪山,下臨3000多米的深壑。立於其上,但見雲霧浮沉,深不可測,令人怵目驚心。登臨金頂,不能不看“金頂四奇”而欣賞“四奇”的最佳觀賞點在臥雲庵左側的睹光臺。
     
報國寺 


    海拔551米,位於今峨眉山市的峨眉山麓,離市內約7公里,是峨眉山進山的門戶,為峨眉山第一景。馮玉祥將軍曾題寫了“名山起點”四個大字。報國寺原址在離現址不遠的伏虎寺對岸的瑜珈河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原名會宗堂。當時寺內供奉著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大第子普賢菩薩、道教創始人的化身廣成子、春秋名士陸通,取儒、道、釋三教會宗合祀之意。清順治年間(1644-1661)移址至此重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並取佛經中“四恩”之一“報國主恩”之意,御賜“報國寺”名。後經兩次擴建,成為四層殿宇、亭臺樓閣俱全、佈局典雅的宏大寺廟,其規模為峨眉山下的寺院之首。寺院山門“報國寺”匾額為清康熙皇帝御書,寺內殿宇軒昂。山門、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賢殿、藏經樓等,自前至後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周圍有花影亭、七香軒、吟翠樓、待月山房等建築。排列有序,佈局井然。寺內,杜鵑、山茶、丹桂、臘梅四季飄香;寺外,林木蔥郁,山花爛漫,一派鳥語花香的佛國世界。大雄殿內,中間供奉著釋迦牟尼,兩側排列十八羅漢。七佛殿內尊放七座高大的佛像,中為釋迦牟尼。左右兩側分別排列著毗婆屍佛、屍棄佛、毗盧婆佛、拘摟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六尊佛像。原有的道教始祖和儒教代表人物像已不再有。
   
    報國寺記憶體有大量珍貴的文物。七佛殿內,兩側墻壁上存有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四幅《七佛偈》木刻條屏真跡。七佛殿後,有明永樂十三年(1415)由江西景德鎮窯工燒制而成的大型彩釉瓷佛一尊,高2.7米,佛像底座為千葉蓮臺。瓷佛身綴千佛蓮衣,暗含“一花一世界,千葉千如來”的佛經教義。這尊瓷佛形象高大,比例勻稱。生動形象、線條流暢,實乃國內罕見。
   
    藏經樓裏存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書寫的《王右軍蘭亭序》大條幅及鄭板橋、康有為、張大千、徐悲鴻等名家墨跡。藏經樓兩側,有包括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在內的文物、書畫、工藝美術品、生物標本等陳列,以及峨眉山全境模型,為遊人了解峨眉山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報國寺周圍古楠修竹掩映,寺外松林中新建一大亭,將原聖積寺的大銅鐘移至此。
 
仙峰寺 


    海拔1762米。面向華嚴頂,背靠危崖。仙峰寺附近兩石夾道,對立如門,亦名天門石,前行數十步即抵山門,額題“仙峰禪林”。
   
    仙峰寺背倚高山,俯視華嚴頂下,石筍千峰,青蔥笏立,氣魄雄渾,令人屏息。寺周長滿了冷杉和矮松,枝葉成傘狀展開,極為美觀,寺中整潔,齋食更負盛名。仙峰寺草木蔥蘢,深邃幽靜。寺內殿宇四重,覆以錫板鐵瓦,後殿為舍利銅塔。寺外不遠,有一巨石“三峰石”,刻有“南無阿彌普賢菩薩”和“仙圭”等字,寺名即由此而來。 
 
洪椿坪 


     洪椿坪在寶掌峰下的一片叢林之中,海拔1120米,由清音閣上行六公里左右可到達。其中,必經九十九折三千二百餘級臺階名為“蛇倒退”的長坡,才能苦盡甘來,抵達峨眉山中最佳的避暑勝地——洪椿坪。
   
    洪椿坪上建有洪椿寺,最初由宋代僧人楚山性一禪師所建,原名千佛禪院,也稱千佛庵。明崇禎四年繼建,清乾隆四十三年曾毀於火。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峨雲禪師重建。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樹,重建後的寺廟也因此被叫做洪椿坪。這三棵洪椿,一棵在寺院的南面,在那次大火中被焚,但枯木至今不倒;另一棵在高岩邊,約在百年前的一次岩崩中掉于山下;最後一棵在寺門左側的密林中,至今仍存。此洪椿經專家鑒定,樹齡至少在1500年以上,被視為長壽樹。洪椿,屬棟科落葉喬木,胸徑可幾人合抱,有三、四丈高。傳說,五百年開一次花,五百年結一次果。
   
    洪椿寺建有殿宇三重,氣勢巍峨,蔚為壯觀。廊廡簡潔,宏闊寬敞。洪椿寺建築面積5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觀音殿、千佛樓以及林森小院和禪堂、僧舍等等。
   
    大雄寶殿中供普賢像,左右為十八羅漢像,雕塑俱佳。藏經樓內中存有一件寶物,那就是懸挂于樓內的一盞七方千佛蓮燈,檀木雕琢精工彩飾。它高近2米,直徑1米,七方翹角,上下刻有幾百尊佛像。七方角柱上有九龍盤柱,上面還刻有雲龍怪獸以及神話故事圖案,八面玲瓏,數百尊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組成一幅幅神話故事圖景,是世間罕有的藝術珍寶。燈上造像佛教、道教和平共處,亦不多見。七方千佛蓮燈設計巧妙、工藝精湛,令人稱頌,是寺內珍藏的藝術珍品之一。據說是法能和尚在清朝末年所制。
   
    洪椿坪上,觀音殿的右前方有一泓清泉,人稱“錫杖泉”。相傳,明代時的香火旺盛,僧眾雲集,寺僧人數多時高達千人以上。但寺廟裏缺水,寺院住持德心禪師持杖祈禱,用錫杖鑿岩引水,感動了天池仙女,就給這裡送來了一股清泉。時至今日,錫杖泉依舊四季不枯,甘甜清冽。


峨眉山四奇觀


    佛光 
       
    在四大奇觀中,佛光被稱為“奇中之奇“。常用”光環隨人動,人影在環中“這兩句話來形容峨眉山金頂佛光的奇妙。因此,每當人們來到峨眉山,總要爬上金頂,希冀看到捨身岩下波濤翻捲的雲海中出現的色彩瑰麗的佛光。清晨在西峰之巔,驟然間,傾盆大雨從空而降,青山如洗,蒼翠欲滴。一霎那間大雨掃空而過,滿天霞彩。暈環七色的佛光,從岩腹中分娩而出,嫋嫋蒸騰起來。不是煙霧!不是雲霧!奇妙絢麗的色彩真非人間所有。就是高明的畫師,也無不驚嘆“娥眉如畫畫不成”。這是天、地、人三者圓融無得的佛果,真是“人生難得幾回見”。清代譚鐘岳曾有詩描述:“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岩石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雲海
    
    在金頂臥雲庵的東面,有一懸空600多米的崖臺,名為睹光臺,雄奇險峻,為峨眉山第一巨岩。這裡天高雲淡的日子很少,從洗象池到金頂,絕大多數時,都是煙霧瀰漫,白雲繚繞。無風之日,白雲皚皚,煙海無邊,寂靜無聲。有時又似薄霧籠罩,群峰時隱時現,猶如浮托在白雲上的仙島,顯示出峨眉山的變幻莫測。這就是金頂四絕之一的“雲海”。
   
    日出
    
    觀日出,也要選在金頂之上才別有景致。黎明,東方漫漫發白,幾縷銀光射向蒼穹,漸而變黃,繼而橙紅,漸漸自地平線滲出縷縷紅霞,周圍的雲彩顏色變換不定,忽而紅忽而橙忽而紫。然後一點金黃在天邊緩現,初似娥眉,漸如新月,而後一輪赤紅的圓球冉冉升起,萬道霞光普照仙山,頃刻之間,把整個峨眉山帶入了一個生機無限的金色世界。     



    聖燈


    聖燈,出現在黑夜。在峨眉山日隱星稀的夜空,在金頂捨身岩下的山谷間,常常出現一種甚為奇妙的自然現象:夜幕中,忽而數十道藍綠色的光點時閃時現,看似迎面撲來,然而卻轉瞬即逝。這一景觀俗稱“聖燈”、“神燈”,佛門弟子說它是“佛燈”。
   
    其實,所謂“聖燈”是因為峨眉山盛產磷灰石礦,它會釋放出磷化氫氣體,在適宜的氣溫下,這種氣體遇到空氣自燃,發出淡綠色的火光。其實,白天也有,只是人們看不到罷了。到了夜間,這種火顯得十分明亮,而且,氣體在燃燒之中,一閃一閃,忽明忽暗,若隱若現,時東時西,飄忽不定。古人便附會出“萬盞明燈朝普賢”的神話來。


  




【  發表感言  】【 關閉窗口




心 經 - 配樂國語讀誦




DBZ23.wma




 
大悲咒, 專輯: 大悲咒-無不響應, 佛光山梵唄
發行: 佛光山,普門寺-法會‧共修




DBZ22.mp3


 

大悲咒, 宣化上人親口誦持







FZXL12.mp3  


 
 

福至心領[加持版] 作曲:林耕進 編曲:吳榮達 主唱:薩摩拉哆.耕上師
12-準提神咒

發行: 吉祥如意工作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l2u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